“浦西”“浦東”的格局出現於明朝永樂年間。

明嘉靖元年(1522年)巡護都禦史李允嗣又開展對吳淞江的疏浚和改道工程,決定廢棄吳淞江下遊故道。另外拓寬宋傢浜70餘裡河道,引吳淞江水至陸傢嘴,與黃浦江匯合,這樣黃浦江變支流為主流,吳淞口實際成瞭黃浦口,故有“黃浦奪淞”之說。

“浦東”的由來

雖說“浦東”是個有著900多年歷史的地名。但到1958年8月才第一次用作行政區劃的名稱——浦一川抽水肥清理行|彰化化糞池探測|彰化化糞池探測器東縣。

1958年是上海市行政區劃大調整的一年。經國務院批準,原屬江蘇省松江專區所屬的奉賢、南匯、川沙、金山、青浦、崇明、松江、上海、寶山、嘉定10縣從江蘇劃歸上海市。原屬上海市的東昌區和東郊區合並為“浦東縣”。縣域面積158.85平方公裡,其中城區14.32平方公裡,農村144.53平方公裡,人口521424人(1959年底數據)。

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原因,自宋代起東江、婁江、吳淞江逐漸淤塞,太湖排水不暢、蘇松地區時遭水患。到明初,“每逢積雨,眾水奔潰”,造成上海地區乃至浙江嘉興一帶的低地全為湖水所淹,田無收獲。

在葉宗行的指導下,前後不到兩年半,黃浦江和吳淞江合流直瀉大海。為進一步充沛黃浦江水量,葉宗行調東江之水浙北沖入黃浦,如此一來,太湖之水和東江、吳淞江之水合在一起。

從此,黃浦江不但沒有淤塞,而且河床越沖越深,水面越刷越闊,最終成瞭不浚自深的自然河道,成瞭太湖下遊的主要泄水道,並逐漸形成瞭黃浦水系,堪稱是水利史上的一個奇跡。

鄉音基本相近,民俗基本相同,歷史上是一傢人。先後從一川抽水肥清理行|台中抽化糞池|台中抽化糞池價格|台中市抽化糞池|台中市抽化糞池價格“上海縣”析出南匯縣、川沙縣,又聚成一個行政單元——從此“浦東”地域概念和行政區劃真正實現瞭統一。

浦東作為區域名稱,最早見於明嘉靖年間的《上海縣志》:“……由閘港而下,若鹽鐵塘、沈莊塘,若周浦、三林塘,若楊淄漊,此為浦東之水也。”清初葉夢珠的《閱世編》中說:“上海賦役,大半出於浦東”。雍正《分建南匯縣志》有“雞,產浦東者,有九斤黃、黑十二之名”等記載。

文獻記載,戰國初期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滅越以後,上海地區處於楚國控制之下。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楚國貴族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區十二縣,“後十五歲(公元248年)……改封於江東,春申君因城故吳墟,以自為都邑。”(《史記·春申君傳》),上海與春申君算是正式結緣。

“浦東”的廣義和狹義

1992年10月,國務院批準設立浦東新區,其地域范圍包括黃浦江以東、長江入海口南側的一塊三角形地塊。行政區劃既包括瞭原楊浦區、黃浦區、南市區的浦東沿江地區,也包括川沙縣全境和上海縣的三林鄉。土地面積約為522.75平方公裡。1993年1月1日,浦東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在浦東大道141號正式掛牌成立。這是歷史上范圍最明確的“浦東”行政區劃。

其實,“黃歇開黃浦”並無確鑿的證據,隻是後人附會。其一,黃歇在公元前248年改封江東,到公元前238年被李園所殺,他在江東的11年,沒有提到開浦的事;其二,黃浦江在戰國時期還未形成。

而“黃歇開黃浦”一說,在明《松江府志》中即有戰國時四大公子之一黃歇小傳,說在楚烈公即位時封黃歇為春申君。後改封江東,“因城故吳墟,治水松江,導流入海,今黃浦實業。因其姓以名之,一曰春申浦”。

明代的這次“江浦合流”,使黃浦江成為上海地區主河道。以黃浦江為界,形成瞭浦江東西的格局,也就出現瞭“浦西”“浦東”之地域。

明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華亭縣葉傢巷人(今閔行區浦江鎮正義村人)葉宗行上書任江南治水的夏元吉,提出放棄吳淞江下遊一段淤塞的河道(一說今虯江路),加深拓寬黃浦(相當於今閔行區浦江鎮閘港以北至十六鋪段的黃浦江),同時疏浚上海浦北邊的范傢浜(相當於現外灘至復興島南端),使范傢浜上接上海浦、黃浦、泖湖,下和吳淞江合流後,從南蹌浦口入海。

由於歷史上行政區劃的不斷變動,地區之間的發展也不平衡。不同的歷史時期,浦東含義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地說,泛指黃浦江以東的大片地區,包括上海縣高昌鄉和長人鄉以及嘉定縣高橋鄉等所轄的浦東中南部地區,即上述三鄉的土地。到雍正初年,析長人鄉置南匯縣,析嘉定縣東北境置寶山縣,後又析上海縣東境置川沙撫民廳以後,“浦東”廣義是指上海、南匯、寶山三縣和川沙撫民廳在黃浦江以東的土地。

但狹義則指相對於浦西的黃浦江東岸沿江地帶。

作為一名工作並居住在浦東的浦東人,你知道“浦東”的由來嗎?其實“浦東”一詞,最早出現在上海地區第一部志書《雲間志》中,至今有900多年歷史。

浦東的第一個行政區劃名

“江浦合流”成就浦江東西

“浦東”作為地域概念,追溯這個名稱,首先要從黃浦江談起。一川抽水肥清理行|台中化糞池清理|台中市化糞池清理|台中清化糞池|台中清化糞池推薦

1990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宣佈浦東開發開放。當時的范圍是黃浦江、川楊河、長江口圍成的三角地區。使川沙縣和川沙鎮分隔兩部分。

上海簡稱“申”,黃浦江又名“春申浦”,這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黃歇。

2009年4月,國務院批準撤銷南匯區,將其行政區域劃入浦東新區。合並後浦東新區面積為1210.41平方公裡,戶籍人口268.60萬人。浦東新區土地面積占上海市總面積將近五分之一,至2015年底常住人口547.49萬人,其中戶籍常住人口313.17萬人;外來常住人口234.32萬人,占全市總人口將近四分之一。

“黃歇開黃浦”隻是傳說

《雲間志》稱鹽業在華亭有悠久的歷史,當時華亭形成五大鹽場,其中之一是“浦東鹽場”。據考證,那時的“浦東鹽場”在今金山區東部及奉賢區西部。值得一提的是,“浦東鹽場”設立之時,根本沒有“黃浦江”這個名稱,所以,那時候的“浦東”和我們現在所言地域概念上的“浦東”(黃浦江以東)不是一回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cz747k5z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